破山禪師
破山禪師(1597年一1666年),俗姓蹇,順慶府大竹縣人。出身于豪門世家,是明代蹇忠定公后裔。十九歲時,有感于世事滄桑,毅然厭棄塵凡出家,為行腳僧,孤身出蜀,到湖北的破頭山閉關修禪,立誓要以七日為限,刻期取證。在閉關到最后一天,他發誓:“悟不悟,性命在今日矣!”竟于中午時候,信步舉足,墜于萬丈懸巖之下,將左腳跌傷而豁然開悟。他自此出山南行,遍參諸方,末后至金粟,拜在密云圓悟禪師座下,受到印可,并于崇禎二年付以法流。次年秋天,他又住持了原由曹洞宗主持的嘉禾東塔寺,實際上成為身祧臨濟、曹洞兩宗的一代宗匠。
人物簡介
破山禪師(1597~1666),號海明,俗姓蹇,名棟宇,字懶愚,是明末清初我國一位著名的佛門巨匠、詩人、書法家,是明末清初重要禪宗大師,是著名禪院雙桂堂的開山祖師,世有“小釋迦”之稱,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佛教傳承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。破山海明一生弘法精進,廣收門徒,推動了清初的僧伽教育,他所撰寫的《伏虎寺開學業禪堂緣起》是其禪學教育思想的精辟總結 。
破山禪師祖籍渝城(今重慶市),于明朝萬歷二十五年(1597)出生于竹陽(今四川大竹縣)。父名蹇宏(弘),母徐氏?!镀粕蕉U師年譜》說他“本渝州忠定公后裔” ,蹇忠定公即明朝的重臣蹇義。破山海明禪師,臨濟宗第三十一世,是開法西南禪宗的領袖人物,對明末清初時期云南、貴州、四川、重慶、湖北、湖南的佛教禪宗影響甚為卓越。
十九歲毅然在本地寺廟削發出家,法名海明,號旭東。1616年出川。1619年來到湖北黃梅的佛教圣地四祖寺、東禪寺參禪,在破頭山結廬,清修苦行,閱讀大量佛經和高僧著述。因為有感于明代江山易主,山河破碎,自號破山。1622年,他曳杖東游,受法于浙江鄞縣, 天童寺高僧 密云禪師 門下,由于他的學識淵博,頗得密云禪師的厚愛。1632年,“大難七次”的破山,辭師西歸四川。先后在萬縣的廣濟寺,梁平的太平寺、萬年寺講經說法,刊刻經書,振興禪院,終于名聲大震。1653年,在梁平縣萬竹山始建雙桂堂。門徒眾多,雙桂堂被尊為西南各大叢林寺廟之首。名標《中國佛教》史冊。
傳說明末著名女將軍秦良玉是他皈依弟子。
破山禪師書畫
破山是當代書畫大師啟功最為敬佩之人。
破山不僅精通佛法,酷愛詩文,尤善書法,久享文壇盛譽。詩詞構思新穎別致;他的手書《牧牛頌》等拓片,深受書法愛好者的喜愛。他的詩詞、語錄,經弟子搜集整理,匯集成《破山語錄》,流傳海內外。為研究我國明清時代風土人情、佛門教義的重要文獻。
破山禪師生平及其時代背景
家國不幸,生靈涂炭,破山禪師降生在一個天災人禍連綿不斷的歲月。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年(1597),荷蘭殖民者首次闖入廣東沿海地區,大肆掠奪,創列強掠奪中華的先聲。明王朝卻極盡奢華,腐敗無能,上下官員貪婪無度,導致國家財政不濟,國庫空虛。為彌補財政赤字,加大盤剝稅收力度,陷人民于水深火熱的生活之中。農民承受不起大量稅收,只好出外逃亡度日,造成大量的土地無人耕種。天災人禍與強征暴斂,人民饑寒交迫,甚至揭竿而起,為生存而斗爭,如萬歷二十七年(1599),農民出身的楊應龍率領民眾攻陷重慶綦江。綦江離破山禪師的家鄉大竹縣僅數日路程,年僅兩歲的破山禪師很可能就經歷了這場無情的戰爭。萬歷二十九年(1601),山東、山西、河南、陜西、四川等省發生嚴重的饑荒,導致餓殍遍野,白骨累累。出生在多事之秋,注定了他一生坎坷不平的命運。
破山四歲時“形貌端正,七處平滿,生含異質,幼挺奇標,只是終日不語,”有一天,他聽到隔壁的佛教居士在家里誦《金剛經》,到“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”時,竟開口跟隨念誦起來。
破山八歲時,象其他少年子弟一樣,被送入鄉校接受傳統蒙學教育。在學校里,這位資質愚鈍而秉性異常的孩子,令父母操盡了心,老師教他臨摹書法(即描紅),他卻交出一篇寫滿“上”字的作業,令先生大為光火。雖嚴加訓導,破山卻是屢教不改。
破山生平第一次接觸到佛教,是在十歲的時候。一次,破山看到一個舉止安詳而儀態端莊的僧人,只見這位儀表非凡的法師徐步而行,袈裟飛揚,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美好而崇高的印象。他雖然不懂得深奧的佛理,但眼前的境象讓他仿佛看到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。至此,他便留心佛教文化,生起了以出家人為處世典范的信心。
當時廣大農村地區流行童婚陋習,年僅十三歲的破山也不例外,在父母的操辦下,依當地的風俗習慣舉行了成婚禮。巴縣劉道開在《破山和尚塔銘》中說:“(師)生含明睿,質挺奇標,亦聚妻而生子,同耶輸與羅睺?!?nbsp;蹇宏期待兒子早日成家立業,繼承這萬年不熄的煙火,破山卻“人情世事,略不經心”,令父母深感不安。就在他婚后的第二年,父母竟在無情的饑荒歲月里相繼去逝,這對年輕的蹇棟宇來說,打擊是非常嚴重的。生活的艱辛及喪親的陣痛,令他倍感人生的無常與凄苦,才滿十八歲的破山,即“時常嬰病,自覺世間俱屬無?;镁场?。為了排遣心中的不快,他遠涉名山大川,作逍遙游。在游歷的過程中,他見到寺宇巍峨,梵剎莊嚴,使他想起了幼年所遇到的僧人形象,歷歷在目,出塵之念油然而生。破山在《自述行實》中說:
見壁間有志公禪師勸世歌,予讀至“身世皆空”處,不覺墮淚如雨,將從前恩愛等事,一時冰解。至夜獲一夢,如四山相逼,中間只有一路,有一僧對予誦偈云:欲脫娑婆出苦緾,急欲精進莫貪眠,聲聲只把彌陀念,自有蓮花托上天。誦畢不見,山僧當夜醒來,自此一心念佛,志愿出家。(《破山語錄》卷二十一)
破山產生出家念頭后,更是不經世事,游歷佛寺古剎,甚至不顧兄長的反對,將妻子安置完畢,竟出家去了。他“聞姜家庵大持和尚,精嚴戒律,高志有德,慕禮為師”。(《自述行實》)破山拋卻塵念,依大竹縣姜家庵的大持律師出家了。
大持律師見破山慧根深厚,是可造就的人才,便為他取名海明,號旭東,意思是像東方的初日一般冉冉升起,照鑒天地萬物,以此寄托他將佛法的度世精神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地方。因大持律師德高年邁,體力不支,難以教化新進學僧,就指派本寺的容光長老為剃度師。這時的破山剛滿十九歲。
十九歲的破山出家于大竹縣姜家庵,禮大持律師為師。大持律師以年事已高而難以承擔教化重任為由,讓他跟隨容光法師學習。在短短幾個月后,大持長老竟然圓寂。因容光法師的見地及佛學修養均難以令破山滿意,他只有離開出家的姜家庵,另覓師承。
大竹縣姜家庵的大持師圓寂后,聽說鄰水縣延福寺有一位專弘《楞嚴經》的慧然法師,破山便欣然而往,跟隨慧然法師學習《楞嚴經》。
破山在家從寶志禪師所著的《勸世歌》明白了世事苦空無常的原理后,在出家修學的路上,首先深入學習屬于大乘教法的《楞嚴經》,這里一切眾生皆有常住真心的思想,是眾生皆可成佛的依據,對破山的影響非常深遠。
“常住真心”即人人本具的自性清凈之心,因妄想執著及無明所覆,此常住真心不能顯現,故有輪回六道的緣生業果。破山熟讀十卷《楞嚴經》,當他見到“七處征心,八還辨見”一文后,恍然間悟到了心、境的真妄不二之理。從《楞嚴經》的“七處征心、八還辯見”中感悟到真妄不二之理后,慧然法師又為破山開示了禪宗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:剛剛接觸到頓悟法門,破山感到教外別傳的意旨幽微玄妙,不得其門而入,就登堂入室,請教慧然法師?;廴环◣熞浴耙蚓壠┯?,種種開示”,但始終沒有打破破山心中的疑情。破山狂心頓起,不能自止,既然慧然法師不能讓他的狂心得到安歇,他便生起了遠游江南參訪明師的念頭。
破山強調,他是為了解脫生死大事而出家,不愿在理論上大量花費有限的時光。于是,破山辭別了給予他佛學啟蒙的慧然法師,悄然出蜀,去參訪江南善知識去了。
破山離開故鄉熱土,一路風餐露宿,開始了行腳的云水生涯。途經荊南,抵達蘄水吳王廟時[24],因水土不服及傷風感冒,他患上了嚴重的痢疾。孤身在外的破山無依無靠,眼看即將拋尸荒野,“有居士張稜溪者,見師雖病,眼光射人,遂延至家中,以藥調理。三月余病愈,乃辭謝”。(《破山年譜》)
古人疑情大發而住山修行的事例,令他神往不已。年僅二十三歲的破山也想效法前輩先賢,“誓愿住山”。于是破山來到位于湖北黃梅縣西北的破頭山(又稱破額山),但見雙峰疊翠,泉石幽深,為潛修之佳境。昔日釋迦太子坐金剛寶座,說不證菩提則不起此座,破山效仿釋迦的悟道精神,在破頭山上,也發誓“若不明此事,終世不落山”。(破山《自述行實》)
他來到雙峰山的萬丈懸巖上立定,給自己立下了死令狀:“悟不悟,性命在今日了?!彼麖某綍r開始,立到未時之際,“眼前惟有一平世界,更無坑坎堆阜”,感到意境超然深遠。正在恍忽間,“舉意欲經行,不覺墮落巖下”。從懸崖墜下的破山非常幸運,他只是“將足損了一損”。當破山在夜里遭受腳痛折磨而輾轉反側時,忽然一陣鉆心的疼痛,令他暫時忘卻了久久蘊結在胸,令他放心不下的種種疑問。這一瞬間因腳痛引發的輕松與清涼令破山興奮不已,“密舉從前所疑所礙者,如獲故物,方放身命,睡到天明”。天亮后,他心中不再為疑云所礙,一片豁然開朗,他興奮地大叫起來。有一居士以為他腳痛難忍,就來好言相慰,破山卻對他說: “非公境界!” (破山《自述行實》)意思是此時此刻,我如何能將內心生起的喜悅傳達與你呢。破山開悟后,在破頭山養傷百日,便下山開始了云游四方、行腳求學的生涯。破山從二十八歲始參學圓悟大師,到三十三歲在嘉興東塔寺傳法,其間除一年在浙江海鹽天寧寺參湛然大師外,一直跟隨圓悟大師學習,最終得到圓悟大師的印可,并授以“曹溪正脈”,取得了臨濟正宗的傳法資格。
破山接受密云圓悟禪師的傳承后,明崇禎二年(1629)八月一日,開始傳法于浙江嘉禾東塔廣福禪寺,古叢林清規規定,一般十方叢林的方丈經公眾推舉,三年一任。破山在東塔廣福禪寺三年期滿后,受巴蜀僧俗的迎請,回到他闊別的故里,大弘佛法。這時的巴蜀一帶正值烽火連年,破山不懼權勢,不計個人得失,致力弘揚佛法,歷主岊岳、大峨(大峨寺)、萬峰、中慶、鳳山、棲靈、祥符、無際、蟠龍(銀杏堂)、佛恩、雙桂(雙桂堂)等佛寺,在巴蜀輾轉弘法三十余年,歷興寺庵十四處,傳法弟子八十七人,使西南地區的佛教在明末清初的戰亂時期再度勃興。最為難得的是破山以出世的身份,斡旋于明末殘余勢力、農民起義軍及嘯聚山林的匪徒和清軍等各派武裝力量之間,積極引導這些手握生殺大權的強梁們體恤民情,尊重生靈,盡量少給人民帶來戰爭的血腥,甚而度化他們皈依佛教,使億萬生靈免遭涂炭。
破山禪師抗清
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里,擁兵自重的地方武裝,一般在名義上歸屬南明政權,實際不受任何人的節制。他們不但是農民起義軍的打擊對象,也同樣要遭受到清軍的鎮壓。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,被迫聯合當地民眾抗拒來犯的各路兵馬,或根據戰事的發展,有時與農民軍聯手抗清,有時與其他地方武裝聯手抵抗農民起義軍甚至還互相仇殺等等。如曾經庇護過破山禪師的明末清初巾幗英雄秦良玉,落腳于石柱銀杏堂,在永貞和尚的協助下,一面抗拒清軍的圍剿,一面抵抗多次犯境的張獻忠部將,竭力保衛一方百姓的安寧。
破山禪師身處亂世,歷經“七次大難”不死,卻不顧個人安危,甚至為了保全人民的生命,駐錫兵營,力勸權貴以民為重,以上蒼好生之德而止殺戒殺,使數以萬計的生靈得救。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破山禪師不僅僅是一方權貴所重,不管是農民起義軍及地方武裝,還是滿清政權及南明政權,大家都想借助破山禪師的宗教影響力,達到籠絡民心控制時局的目的。因此,破山禪師始終是各派武裝力量的座上賓,甚至各路人馬的頭目紛紛拜他為師,參禪悟道,畢恭畢敬。
康熙三年(1664)秋季,破山禪師年屆68歲, “巫山已定,楚蜀道通”,這時戰亂才基本得到平息。然而只過了二年的太平日子,破山禪師就圓寂了??梢哉f,破山禪師的一生都生活在戰亂與災荒年間。他在亂世中不辭艱辛,舍已為人地弘法利生,使多少苦難的人民在宗教的關懷和庇護中看到了生存的希望。他在弘法雙桂堂期間,曾收留難民達萬余人,真正體現了大乘菩薩利他的情懷。
破山禪學的基本修持理論
破山強調宇宙間每一個生命都存在解脫成佛的可能性,我們不能放棄或輕視任何眾生。這種成佛的潛能,即人人本有的佛性,有時也稱之為心性、真如、如來藏等。本有的心性清凈無染,在圣不增,在凡不減。
破山認為真如覺性是不能用言語表達的,只能在內心親自體驗。因而他以為不管是“即心即佛”、“非心非佛”還是“不是心、不是佛、不是物”,都是為了度生的方便法門,只要對其中任何一項生起絲毫的執著,都是“頭上安頭”,應該即刻放下,不為名相概念所困。對心性一體觀的證悟,必然是親身實證,而不是“高唱無為,口念南無”可以實現的。破山提出以“無生”的智慧來體悟一心法。無生智是了知一切法無生,也是滅盡一切煩惱,遠離生滅變化的終極智慧。在理體上,遍知四諦法而知苦、斷集、修道、證滅,斷盡欲、有、無明等三漏,結縛、隨眠等煩惱不再生起,所以稱之為無生智。
破山海明的修行論
"怖生死心”為禪修者的精神原動力.破山所說的“怖生死心”,即立足于充滿苦痛與煩惱的現實世間,正視、面對生活而不是逃避生活。知道六道輪回的苦楚,對現實的五濁惡世生起強烈的厭離心,生起了生脫死的愿望。以“怖生死心”為禪修者的精神原動力,精進修行,以期得到崇高而永恒的終極生命。破山認為怖生死心是把握迷悟的關鍵.
不拘一格而契悟本性是解脫生死的根本.破山認為學佛一定要以解脫生死大事為目標,而解脫的關鍵在于迷悟之間,“迷則為凡,悟則成圣”,因此,迷之與悟,是解脫生死的根本。迷悟一途只在一念之間,沒有凡之與圣、智之與愚、勞之與逸、生之與死等分別之心。迷也迷此心,悟也悟此心,以無分別心,打斷無始以來的妄想執著,當下見性成佛。迷悟之事人人平等,無論在家與出家,在感悟真理解脫生死的修行路上,不管生命形態的高低貴賤一律平等。破山認為,出家不是形式上的,而是重在心地的出家(解脫)。因此出家有三種之分,“一曰出兩扇大門之家,二曰出無明家,三曰出三界火宅家”。(《破山語錄》卷六)這三種出家,一是形式上的出家,即出兩扇大門之家;二是在精神上感受出家的法樂,即去除無明,出生死煩惱之家;三是超越時空的限量,即跳出三界輪回之家。學習佛法的目的是解脫生死輪回,是出生死煩惱之家,是出三界輪回之家。勿論在家出家,勿論富貴貧賤,都能平等地從心地上感受出家的快樂。
參究佛道的重點在于心性的悟入,沒有時空或形式的限定。雖然叢林里流行結制解制的參禪形式,那只不過是契悟佛道的方便而已。不拘泥于傳統或形式主義,才能真正領會參禪悟道的核心精神.
不執著也不排斥打坐、住山、行腳等修行方式.禪宗靜心修持的方式多種多樣,初下手時,或禮佛誦經,或拜佛懺悔,或為眾作務等,總以制心一處、磨礪心志為要。等到心地純和、愿力深廣而漸入佛道之時,即可以打坐參禪,以專修為務。本來參禪可以不拘泥于行住坐臥等形式,但初入靜時,心地染凈相依,必須一心一意,就像放牛一樣,當它犯人稼苗之時,就猛力拽它回頭。因此,在行住坐臥諸法門中,當以打坐為基礎。破山說:行住坐臥四威儀中,以坐為上,但并不是要執于死坐。
生逢亂世的破山眼看大家流行逃禪,揀擇僻靜的空山獨善其身,忘卻了大乘利他度世的菩薩道精神,就常常勉勵學人要有承當如來家業的勇氣,敢于面對現實社會,而不是逃避現實。對于出世法的修習,應該放下個人的得失,像火中紅蓮一樣,要有凌云沖天的意氣,“最難行而行之,最難斷而斷之,最難忍而忍之,最難棄而棄之,最難舍而舍之”。作為出家的佛教徒,以弘揚佛法為已任,應該具有“純鋼肩頭,生鐵肝膽”,荷擔化導世間的使命。(《破山語錄》卷九)破山可謂言行一致,在生靈涂炭,戰事頻仍的年代里,他毅然住錫軍營,勸導將士們慈心愛物,甚至不惜破戒止殺,留下千古佳話。
破山認為潛心修持是整個修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,屬于佛陀教導的“自覺”階段。對于已經契悟本來的明白人來說,住山是因為“自揣力薄,不能接物利生”的獨善其身的小乘行為,當他一旦有能力應機接物時,就應該回小向大,轉而面向蕓蕓眾生,以傳播佛法為事業。
破山強調開悟者同樣是大自然的一份子,也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,不能因為自己開悟而高高在上,甚至遠離眾生。因此,開悟者有義務以自覺的真理覺悟他人。他以從睡眠中醒來比喻開悟的境界,他認為“先醒者,非獨自醒,逐個教之令醒”,逐個教之令醒即在自覺之后,不能只顧自己享受內證的法樂,應該將覺悟的真理傳播給蕓蕓眾生,令所有的生命都能從中受益。雖然度生之事充滿了坎坷,需要大智慧大愿心,但為利益眾生故,也要勇于承擔弘法利生的責任。所以,作為擔負著傳播佛教責任的出家佛弟子,開悟后的首要任務是弘法利生的大事業。
不立文字而不離文字的語言觀破山認為,真實的道體不能用語言文字或符號來表述,只有通過自己親身的體證方知。破山強調參禪悟道應當不立文字,要超越語言的局限性,但又不能離開世間法,為了宣揚大乘佛教的終極精神而不離語言文字。比如以道之一字來表示內證境界,破山認為也只是為度生方便而強立其名。大乘中觀正道是諸法無所得的,道即非道,因言論道,言亦非言,不能執著道體或語言本身。
破山海明的圓融統一思想破山提倡禪凈教戒的統一,認為佛法本質無二,然而諸宗派根據學人的慧根不同而設施有異。破山胸襟坦蕩,超然于各種意識形態之上,不僅反對各宗派自設藩籬,甚至連儒釋道三教之間也應該互相包容。
什么是真正的持戒呢?破山說出三個方面:一、莫造業,生命輪回六道,不外受善惡無記的業力牽引。若能防微杜漸,讓身口意三業清凈純和,不受煩惱等染著,就是不造業的階段。二、知因果,即深信三世輪回的學說,明白自己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。三、明罪福,即行五逆十惡等為罪業,會招感痛苦的報應。修五戒十善等為福業,能得到快樂的果報。
著名的“破山吃肉”公案,講的是在戰亂年間,破山在夔東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陽營中度日,因為李立陽嗜殺成性,破山為了救度一方生靈,要求李一陽戒除不必要的殺業。李立陽見破山嚴持戒律,不食酒肉,當時就對說:“你只要吃肉,我就不殺人了?!逼粕骄婉R上與李立陽訂約,不惜大開酒肉之戒,使許多人得已全活下來,一時傳為美談。破山以后常以酒肉公案表明戒律的方便性及禪戒的統一性,甚至在飲酒吃肉之中,也充滿了活潑的禪機。破山說:“遠公沽酒延陶令,佛印燒豬待子瞻。此是一賓一主作用。固然,要且未徹向上關捩,只是大費力生?!?nbsp;當別人問起雙桂堂有何禪法時,破山干脆說:“老僧門下,終日朝酒暮肉,不用造作安排,隨家豐儉,聽其自然?!碑敃r破山居處有醉佛樓的稱謂,說明他超越常規的特殊傳禪方法,令諸山長老刮目相看。
身為禪門宗匠的破山,不僅圓融地看待禪凈法門,在日常宗教事務中,也會帶領弟子為信眾念佛回向,以期超拔亡靈而往生蓮邦.
指導弟子在日常生活中參禪悟道參禪悟道并不是一件神秘難測的事,或是虛無縹緲的空花水月,它是每一個學佛者的必然生活方式。通常所說的修行或修持活動,即是參禪悟道。簡單地說,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思維、語言和行為,以使自己的身心變得更加輕安與穩健。破山指導弟子在修行過程中,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,一切時,一切處,動靜忙閑里,都是用功的好時光。
對于在家的佛弟子,破山強調應該在盡人倫、持家務中參悟佛道。在家女弟子當以“盡禮”為參禪悟道的關鍵。盡禮的內容,即對丈夫要溫柔體貼,盡一個做妻子的責任;要憐憫子女,盡一個慈母之道;平日善于迎賓待客,操持家務等,這些都是修行因緣。要學會在日常的繁瑣工作中參悟,而不是逃避現實的責任,去追尋水月空花的幻境。
在家弟子應當于資生事業中實踐佛法,而出家人的情況又是怎么樣呢?出家人作為專業的修道者及佛教傳播者,是佛教信仰的核心,荷擔著如來度世的責任,當以自利利他的菩提心,行廣大行,在出家修行、弘法利生事業中踐行佛道。對于初到寺院發心出家的人,寺院先要求做一些服務大眾等苦力,以考驗他出家的毅力,這個階段一般稱為行童。破山教導行童應該在寺院的清苦生涯中磨練心性,在掃地烹茗的事務中體驗禪道。佛法雖然是自性宗通,破山強調老師在修行中非常重要,因為他們經驗豐富,在參悟佛道的歷程中需要他們的指點,因而要尊重師承,依止師承。
破山重視僧才的培養,以抓住辦好叢林的關鍵是養育“達人賢才”為目標,并打破門戶之見,倡導教禪律三位一體的圓融觀。他對于叢林組織者的素質也有一定的要求,一是要有使命感,二是要謙虛謹慎,三是要有慈悲心,四是要有管理能力,五是要有外交能力。
影響
他是一位極具社會影響的歷史人物,“上自朝廷,下至委巷,近而中夏,遠而外,罔不聞知”,其一生充滿傳奇色回彩。他也曾娶過妻,生過子,出家后日常的形跡與俗人無異,甚至臨終前還叮囑身后不用佛門的茶毗之禮,而內棺外停,穿著俗人的衣服人殮,行俗人的治喪禮儀。所以,他又是一位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。有人認為他是昭覺寺宋代圓悟克勤禪師轉世,也有人直斥他“狂禪”、“酒肉僧”“付法太濫”等等惡名,受到低毀。但是,正是由于他的苦心經營,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,才推動了西南佛教的重興。這種歷史功勛,是不可磨滅的。丈雪是在破山開法萬峰寺時,投于座下并受到印可的。他法名通醉,其號大雪就是因破山為他寫的那首“畫斷蒼崖倒碧岑,紛紛珠王為誰傾。擬將缽袋橫攔住,只恐蟠龍丈雪冰”詩偈而更改。
破山祖師付法時,曾經授以道偈語:現身惡世可深藏,莫逐周胡嚴李張。只待兔冰蛇吐火,始拈柏子祝吾香。偈語既充滿禪機,也預示著未來的種種先兆,難以解讀其中的奧秘。隨順諸緣本是佛教徒堅持自己世界觀所應具備的基本態度,嗣法后他立頹綱于烽煙滾滾之中,在秦蜀間開法七建叢林,艱苦經歷和際遇,暗暗與這道偈語相合。他于康熙二年來到昭覺,發愿重輝祖庭時,是年歲在癸卯,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免年。昭覺寺大雄寶殿建成于康熙四年,是年歲在乙己,也就是民間習稱的蛇年,這些都果然與偈語中“只待兔冰蛇吐火”的預言相符。
康熙五年二月十六日,正當昭覺寺的重輝工程逐步開展的時候,破山海明圓寂于川東梁平雙桂堂。訃訊傳來,丈雪立即前往梁平奔喪。對于先師這樣一位褒貶不一、毀譽參半,極有爭議的歷史人物,大雪為報法乳恩深,完全遵照破山的遺囑,主持了后事處理的全部,在當地良龍山以俗人的禮儀予以安葬。為了承擔起破山法系宗風永繼的歷史責任,他又專門將破山的幾根頭發和一顆牙齒,珍重地攜回昭覺寺,建塔于宋代圓悟祖墓側供奉。佛門以無諍為清凈,一切都任人評說。
為了堅持法流相續的傳承,丈雪專門請非眼居士劉道開,為昭覺寺內的破山發牙塔撰寫塔銘。這位著名佛教學者,曾經精心匯集了關于《楞嚴經》的諸家之說,并以儒家章法編纂成《貫攝》一書,后更名為《說通》行諸于世,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。劉道開應請后,以其獨到的見解,站在歷史的高度,客觀地對破山的一生作出評價:原夫江漢炳靈川民峨毓秀,山川間氣,圣賢篤生。自少林西來,曹溪纘續,而南岳一馬,首誕什邡,是則宗門之盛實吾蜀人啟之也。自時厥后,代有名宿,莫不家敷智蕊,月燦心燈。求其得隨宏宗,圓機應世,王公欽范,走卒知名本衛法之苦心,運大人之作用,逆順莫測,游戲無方,不不推我萬峰老人矣。
師諱海明,號破山,俗籍順慶之大竹,元勛奕葉,相傳蹇忠定之裔孫;古佛因緣,共說昭覺勤祖之轉世。生含異質,幼挺奇標。堯眉舜目,幾符智者之姿;龜背鶴形,不讓純陽之表。亦娶妻而生子,同耶輸與羅喉。行年十九,忽厭塵凡,雉發出家。挑包行腳,偶聽慧然法師講《楞嚴經》至“一切眾生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性凈明體,用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”遂終日疑悶。乃閱古人公案,如銅山.鐵壁,無隙可人。于是孤身出蜀,見數耆宿,不能決疑。俄住楚之破頭山,刻期取證,以七日為限,逼拶至極,經行萬丈懸崖,自誓云:悟不悟,性命在今日矣!時交午未,忽見銀色世界,一如平掌,信步舉足,不覺墮于崖下,竟將左足跌損從前礙膺之物,伴然冰釋。高聲叫云:屈,屈!自此出山南行,參數員尊宿。末后至金粟,機鋒上下,才辯縱橫。粟書源流一紙,加以信金一緘,抵受下山,暫住苕溪。己巳秋,嘉禾紳拎請住東塔,遠近學者,歸之如云。粟聆之日“華開李,果熟蠶叢”。癸酉春回蜀,卓錫于萬峰古剎,學者歸之,亦如東塔之眾也。有“黠鼠窺香積,妖狐吹佛燈”之句,蓋鰓鰓乎有今日“狂禪”之慮矣。師主萬峰凡十余年。
甲申以來,刀兵橫起,殺人如麻,有李鷂子者,殘忍好殺,師寓營中,和光同塵,委曲開導。李一日勸師食肉,師日:公不殺人,我便食肉。李笑而從命,于是,暴怒之下,多所全活。昔人以澄公之于二石,如海翁押鷗,師不但押也,而且化之矣!拯溺不規行,救焚無揖讓,此之謂也!然自此人日師為酒肉僧,反有藉師為口實者*以救生為衛法之苦心,甚不得已也。壬辰、癸已間,蜀難漸平,師回梁U!之金城寨,去寨半里,有舊紳別墅,尚余老桂二株,師警而居之,顏其堂日“雙桂”,門日“福國”,粗成叢林而四方學者,至復如歸*隨其一知半解,輒有付囑焉,或疑其付法太濫而不知師于此又有深心也!蓋佛法下衰,狂禪滿地,倘一味峻拒,彼必折而趨邪。師以傳法為衛法之苦心,甚不得已者也。師之名,上自朝廷,下至委巷,近而中夏,遠而閫外,圈不聞知??傊评罟?,奠安全蜀,數遣使迎,師皆力辭。甲辰秋,再使敦請,師不得已,飛錫臨渝。盤桓九旬,相得甚歡。李公享師以牢醴,師擱筋日‘山野昔遇惡魔而開齋,今逢善友而止葷,從茲不御酒肉矣!”遂辭而歸。
丙午正月甘一日,壽臻古稀,道俗集慶者萬有余指。至三月初十日,師示微恙,預申沒后之約:不用茶毗,內棺外槨,便服人殮,窆如俗人禮。是月十六日亥時,盥漱搭衣,以手指燭,端坐而化,壽七十,坐臘五十九坐道場?!墩Z錄》一十二卷,人嘉禾紫柏院流通海內焉。時有得法弟子丈雪醉公,將塔師全身于梁之良龍山麓,影堂設于成都之昭覺,走書請銘于不佞,道開霍然回:余何言!師之道德在天下,天下之人能言之也。操履在叢林,叢林之人能言之也。必余欲言,亦言其甚不得已之苦心,是馬祖之所難也!馬祖之難而師易之,雖謂師為什之跨灶可也!愛系之銘,銘曰:坤維禪宿肇自馬祖臨濟偽仰兩燈并譜;濟下兒孫楊歧獨盛傳至天童枝端派正;萬峰崛起忠定后裔矯矯人豪堂堂法器;十九辭家甘七圓戒不屑蹄涔有操溟懈;金粟老子眼明手毒一瓢惡水洗腸換骨;再振滹淪旁起四宗花開攜李果熟蠶叢;九坐道場單提心印魔與魔民一戰而勝;烹佛像祖補天立極師于祖庭實有勛德;劫遭離亂殺人無算處劍朝林如家常飯;游戲神通飲酒食肉長鯨吸川燒豬果腹;但爾諸方不當學我伊尹之志有之則可;酒肉破戒濫付招毀原師之心大不得已;天子聞王侯愿交黃麻不羨青山逍遙;行年七十化緣已畢雙林雙桂是一是二;無渴可留無法可說獅子頻呻指燭而滅;遺令棺殮法同縉紳身后一著猶是擬行;良龍之麓窣堵堅好八部天人香花圍繞;只履已西幻殼斯藏我銘貞石萬禩垂芳。
丈雪將《破山禪師語錄》十二卷,送往嘉禾刻版刊布人紫柏院,流通海內,并在昭覺寺內為破山專建影堂,以供奉先師,這樣,就向社會展示了雙桂堂是本堂,昭覺寺是影堂,在破山法系中,除了梁平雙桂堂而外昭覺寺所獨具的突出地位。不久,丈雪的嗣法弟子、昭覺中興第二代方丈佛冤徹綱,在前往浙江為昭覺請購法寶大藏經時,獲得費隱通容禪師的舍利一粒。佛冤珍重地把它請回昭覺寺,在破山發牙塔旁建塔供奉,并親為撰《費隱容禪師舍利塔銘》。
雙桂堂
雙桂堂位于重慶市梁平縣城西南13公里處的萬竹山,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。雙桂堂他建于清順治十八年(1661年),它的創始人是清朝名僧破山禪師,該寺因破山法師在寺內植雙株桂樹而得名“雙桂堂”。雙桂堂法系為禪宗,破山乃承寧波天童寺密云禪師之法,號為“臨濟正宗第三十六代祖師”。與石柱縣銀杏堂是“姊妹建筑”。破山禪師俗姓蹇,字懶愚,四川大竹人,生于明萬歷二十五年(1597年)。自幼讀書勤奮,聰明過人,懂書畫,善琴棋。19歲出家,遍游名山,轉覽佛教經典。
萬歷四十七年(1619年),住湖北黃梅縣破頭山,參禪三年,深有所悟。后常年在天童寺跟隨密云禪師學法。民間傳說雙桂堂這兩棵桂樹是月宮中的嫦娥親手培養,嫦娥借觀音的凈瓶水為之澆灌,遣神燕去天河銜來肥泥為之壅土,用王母娘娘的云剪為之修整,在嫦娥的精心護理下,這兩株桂樹枝繁葉茂,生機勃勃,在一個中秋之夜,嫦娥將它們送往人間。這兩棵桂樹帶著滿枝的清香落在寧波天童寺院內。密云法師將這兩棵桂樹交給弟子破山,讓他帶回蜀中,興建佛寺,傳播佛法,并稱桂樹生根之處就是你安身之地。破山禪師尊師命,身背桂樹,跋涉了幾個月,進入蜀中。一日,他落腳在萬竹山。半夜里,山間霞光四射,鐘鼓齊鳴,四周的村民聞聲而至,只見破山和尚正在打坐參禪,他所背兩株桂樹已落地生根,清香四溢。從此,破山和尚就在雙桂落地之處建立禪院,并取名“雙桂堂”。桂樹至今尚存,枝繁葉茂,濃綠如云。每年金秋時節,桂花滿枝,香飄數里,人們爭相觀賞。破山禪師熟諳詩文,精于書畫,著有《雙桂草》、《破山語靈》等傳世,所留墨跡也為后人所珍藏。他的詩,以幽默、詼諧見長。如他的《自贊詩》寫道:“這個川老蜀,渾無奇特處。問禪禪不知,問教教非熟。
懶散三十年,人天忽推出。握條短杖藜,打佛兼打祖?!彼牡茏雍芏?,遍及四川、云南、貴州等省,有的還去東南亞弘法。因此,雙桂堂在東南亞地區也有一定的影響。雙桂堂創建以后,得到清朝歷代皇帝的支持,連續不斷地修建了二百多年,從1653-1926年,雙桂堂歷經破山、竹禪等七代祖師累世修建七殿、八堂、八院,占地面積120畝(該寺最后一次修整是1980年)。民國時期,雙桂堂以它宏傳的規模、莊嚴的殿堂、豐富的藏經、獨特的雕塑被列為“蜀中叢林之首”。1983年,國務院確定雙桂堂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。
全寺占地面積約七萬多平方米。1986年時,有正式僧人27名。寺內恢復了叢林制度并成立了雙桂堂寺院管理委員會,釋妙談法師任主任。雙桂堂寺院坐東朝西,殿堂為木石結構,有大山門、彌勒殿、大雄寶殿、戒堂、破山塔、大悲殿、藏經樓等七重建筑,近年來全部修復一新,并新建了五百羅漢堂重現巍峨雄姿。兩側有廂房、僧舍三百余間,長廊相連,有天井、海觀42口,玲瓏古雅,周圍有白蓮池、后緣池、花園等景觀點綴,使整個寺院環境清幽,好似人間仙境。大雄寶殿是雙桂堂最宏偉的建筑,為三層宮殿式建筑,底樓有石雕獅、象,中層高懸名人題刻,三樓有龍鳳浮雕,屋脊正中是雕花寶頂,連脊通高16米,直插云霄。大殿擴建于光緒年間,歷五年建成。支撐大展的52根石柱,柱長三丈,直徑三尺,每根重達二萬余斤,全憑人力從百里之外運來,可見其艱難。雙桂堂歷經滄桑,仍保存文物237件,其中有名人字畫61件,佛像110尊,其他佛教文物66件,其中最著名者為銅佛、竹禪畫、玉佛,皆被定為國家二、三級文物?!拔幕蟾锩敝?,當地宗教工作干部和寺院僧人用木板將佛像、文物加封,外貼毛主席語錄,巧妙保護了寺內佛像、文物?,F寺內制作了文物柜,陳列和保護文物。寺內的珍貴文物還有:清雍正皇帝御賜的《藏經》一部,天聾、地啞、銅鑼、銅鼓四種,各類石刻、碑記七二多塊。
另有11世紀用梵文寫的《貝葉經》106頁,其它佛經七千多冊。1990年5月2日(農歷四月初八佛誕日),雙桂堂舉行了玉佛開光典禮。這尊玉佛為緬甸白玉雕琢而成,重1.3噸,高1.6米,精美莊嚴。釋妙談法師主持了列光儀式,數千名信徒參加了玉佛開光法會。寺內另有僧舍利塔四座,金帶一領,舍利子一顆,系竹禪和尚從五臺山請得,被視為鎮寺之寶。
雙桂堂在僧人的精心管理和維修下,殿堂雄偉,佛像莊嚴,環境整潔。人稱:寺外清溪環繞,四季鶴鳥飛鳴,八月桂花飄香,游人絡繹不絕。雙桂堂現任方丈大塊和尚,77歲,重慶奉節縣人,1930年出家為僧,師從演熙法師,畢業于中國漢藏教理院,兼任重慶市梁平縣八屆政協常委,梁平縣十二屆人大常委,萬州區政協委員?,F任寺管會副主任為身振法師,重慶市墊江人,1989年出家,1997年在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畢業,同年當選為重慶市佛協副秘書長,1998年當選為梁平縣政協委員。
詩詞
他兼僧人和詩人于一生,且頗有建樹,堪稱世界宗教歷史人物,有小釋迦之稱。其詩作有1200余首傳世,收錄在《破山禪師語錄》中,包括下面幾首他在三教寺作的詩:
《寓三教寺偶成》
為日開門笑遠山,光樓聲發骨毛寒。
老僧別無營清供,待客惟將竹數竿。
《寓三教寺示三客禪人》
扣門識賢者,野外話頭回。避透安心旨,機投結念灰。
長松富一枕,短錫聲三臺。戲語益君省,怡然笑我儕。
《寓石柱聞賊退有感》
抱病妖氛苦,人心尚未寧。擬圖身口計,竄落水云貧。
瓢笠難支日,親朋易到門。業將聽兩耳,分聽凱歌聲。
《訪萬壽山寺題睡和尚》
老僧來到無人陪,幸有當門楊柳垂。
只見柳花開又落,不知春夢幾時回。
《為蒼松禪人別言》
漏聲催人盡,寒夜獨悲呤。殿滿燈光靜,窗橫雪照深。
三思詩眼疾,孤枕念同心。寥落一身外,萍蹤何處尋?
《除夕》
竄入南賓二載余,人情愈冷道愈孤。
勤燒短木勝松火,懶掃門塵當鐵符。
濃處盡從貧處淡,思邊卻向酒邊疏。
前賢得得尋山隱,我隱只須沽一壺。
啟功先生(1912-2005)在《論書絕句》中評道:“憨山清后破山明,五百年來未見曾;筆法晉唐原莫二,當機文董不如僧?!眴⒐ο壬€認為,破山的草書“不以頓挫為工,不作媚之勢,而其工其勢,正在其中。冥心任筆,有十分刻意所不能及者?!痹凇墩摃俳^》第八十三首后啟功小注:“先師勵耘老人(即陳垣,1886-1971)每誨功日:‘學書宜多看和尚書,以其無須應科舉,故不受館閣字體拘束,有疏散氣息。且其袍袖寬博,不容腕臂貼案,每懸筆直下,富提按之力?!螳@閱書法既多,于唐人筆趣,識見稍深,師訓之語,因之亦有所悟。明季佛子,不乏精通外學者,吾推清(憨山德清)、明(破山海明)二老?!?/span>
破山海明(1597-1666)承禪宗臨濟一脈,其嗣法弟子流布國內外。據《雙桂堂破山海明禪師年譜》記載,破山俗名蹇棟宇,四川省大竹縣雙拱橋蹇家坡人,乃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吏部尚書蹇義后裔。明神宗朱翊鈞萬歷四十三年(1615年),蹇棟宇在19歲時棄妻出家于大竹縣佛恩寺,四年后到湖北省黃梅縣四祖寺苦學修持,曾由懸崖墜下傷足,故自號“破山”。他曾登江西廬山法云寺參謁憨山德清,往復辯難,機鋒銳利;后來到浙江省鄞縣天童寺,引起方丈密云圓悟的重視。他遂由打磬僧人升任維那(管理總務,位次于上座),后于明思宗崇禎元年(1628年)接密云圓悟的法。密云親書“曹溪正脈來源”付與,破山因此成為曹溪第三十五代法嗣。
《益州書畫錄》記載順治至雍正年間(1644年-1735年),四川著名的書法家有先著、費密、破山、呂潛、李仙根等人。從目前存世的破山的墨跡來看,他擅長行書和草書,書法和晚明至清初盛行的浪漫主義書風—脈相承。徐渭、王鐸、傅山等晚明書家以其不羈的個性和驚濤狂雨、點畫狼藉、擒縱自如的書風,沖撞晉唐法則,肆行于書壇。而破山海明,則是四川上承晚明,下啟清初書風的領軍人物??上н@位名重古今的詩書圣手流傳下來的墨寶很少;據筆者所知,僅四川省博物館、新都寶光寺、成都文殊院、梁平雙桂堂有收藏。另外,成都昭覺寺、石經寺、新繁龍藏寺存有一些摹刻的匾額、楹聯、石碑。如新都桂湖的草書五律詩碑:
地凍雪留砌,天寒日照遲。
游人愁出戶,野鳥怯臨枝。
遠岫雪封壁,平溪水結彌。
此時開霽色,扶杖過長堤。
成都文殊院所藏破山海明草書立軸二幅,均為紙本。一幅縱160厘米,橫43厘米,詩曰:
破山年幾老,做事多顛倒。
遇見鳥兄妻,聲聲叫大嫂。
另一幅縱181厘米,橫62厘米,詩云:
春來野事到云頭,倒舞茶條笑不休。
撥著大溈體用句,悲風千古亂荒丘。
再如新繁龍藏寺碑林中原有破山石刻聯語“草廬深處惟聞鳥,柴擔香來半是花?!甭撐脑榍迥╁\江書院山長伍肇齡(1829-1915,道光二十七年進士,后任翰林院侍講學士)所藏。
破山海明的這些書法作品,于蒼勁中見秀麗,流暢中帶疏狂,龍飛鳳舞,鐵劃銀鉤,將王羲之的俊逸瀟灑,顏真卿的宏大磅礴,歐陽修的峻拔森嚴,蘇東坡的珠圓玉潤熔為一爐,是明清書畫中難得的珍品。